小学信息技术“画图”单元课堂教学初探

进修社 人气:3.18W

画出情趣,画出自主,画出创造——小学信息技术“画图”单元课堂教学初探
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袁菊明
 “画图”单元是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的教学内容,学习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Windows、鼠标、键盘的认识等基础知识,还掌握了一些基本操作,对信息技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以技术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探究和创造,形成对技术、信息化生活的感性认识呢?画图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画图”是Windows自带的软件,它操作简单,界面简洁,功能基本能符合学生的需求。
 那么如何对“画图”这一单元进行有效的教学,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呢?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课堂的教学流程进行了系统的策划,课堂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课后及时归纳和总结,以期为“画图”单元的有效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和策略。
 一、情趣:技术与生活的链接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状态,就急于传授,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不动感情的脑力活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设计有情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或惊奇,这是教学的第一步。“画图”单元的每一课教学,我都会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历创设情景,或上课伊始故事激趣,或操作过程动画演示,或设置悬念引发联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带着积极的情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画矩形”一课中,我创设了大头儿和小头爸爸搬家的故事情景:课件播放《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歌曲(可根据不同时段,学生对动画片、玩具等关注热点的不同调整)“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两位客人,你知道他们是谁吗?”同步动态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人物图片,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到课堂中来,他们很兴奋地回答:“我知道我知道,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然后,我又接着问:“噫,他们要做什么?”课件同步出示地面摆放着各种家具。“原来他们要搬新家了,要搬走这些家具,你知道最好的运输工具是什么吗?”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汽车,大卡车······”。“嗯,今天我们就来画其中的一种——卡车,一起帮助大头儿子小头爸爸搬新家”,课件同步出示课题:卡车,顺利导入新课。
 同样,在画图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设置生活化的情境,比如:让同学们和大头儿子比赛谁画得好、让小头爸爸来夸夸有创意的同学、卡车不够用了还要添一辆什么车等等富有儿童生活气息的人和事、情和景,带领学生从生活走向技术,从具体走向抽象,最终对技术本身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
 二、自主:技术与能力的交互点
 1.自主探究,重心下移中实现差异互动
 学生掌握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及画图技巧是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知识和技能归根结底只是载体,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学习的需求,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讲解、示范各种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步骤,学生跟着模仿练习一遍。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讲解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大都心不在焉,对老师的讲解没有主动倾听的需求,有的学生在玩显示器上的按钮,有的'学生在玩鼠标,还有的学生摇晃着板凳。这些现象促使我反思:三年级学生普遍爱表现、好动手操作、注意力持久的时间短。这是由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如何能更好地顺应孩子的天性,又引领学生积极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呢?课堂上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没有“现成的饭”可吃,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能力。
  于是,我大胆地将教学的重心下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画图”单元的教材编排大多是以“文配图”的形式呈现,教材中基本呈现了清晰的操作步骤。我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教材作为学生自主尝试学习的“拐棍”,用好学习过程中的基础性资源。
 在学生“按图索骥”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困难和不同的问题,捕捉资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通过自学加动手操作掌握了知识,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遇到困难,停留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阶段的障碍也有了直接的体验。这时教师组织互动交流:采用“剥笋”的方式一层一层呈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差异性资源,让已经突破这一障碍的同学充当小老师,演示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或绘图的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满足了他们表现的欲望。
 在基本方法过程清晰呈现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呈现学生中典型的错误资源,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帮助同学纠正的同时正确的方法也得到了及时巩固。学生经历了分析、思考、尝试的探索过程,在亲身体验、各得其所的过程中,达到主动构建新知的目的。
 2.自主交流,思维碰撞中体验策略优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真正的有趣有两层理解:一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其他地方吸引过来,这是外在兴趣,二是由学习成就感激发并维持的产生对学科持久的喜爱,这是内在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仅视为单纯地取悦学生,不仅仅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止步于外在兴趣。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持久的兴趣,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然后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上产生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搭建舞台,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成就感。
 在画图模块的教学中,大部分的课我都会给学生预留展示、交流作品的时间,当自己精心绘制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亮相时,他们的脸上都流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接下来我会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交流评价,先请作者本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请其它同学进行点评,说说这幅画好在哪里?哪些地方的技术运用有创意和突破?受到启发你对自己的作品还有什么改进的设想?让学生们在交流中享受智慧的碰撞,思维的互补,进而对自己绘画作品进行必要的优化,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展示交流不仅让老师获取到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更重要的是学生亲历过程升华体验,充分享受快乐的学习。
 3.自主反思,内外融通中重构认知框架
 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完美的结尾,可以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使整个教学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信息技术课每周才上一节,这节课里学了点儿东西,等到过一周再来,学生都会遗忘。撇开客观因素,反思教学,正确归因,我们还需要紧紧攥紧这条“尾巴”,在课的最后环节,就本课学习的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回顾,这无疑能对学习过程的系统化、学生认知系统的重新建构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知识与技术”维度的学习目标达成产生显著的效果。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的最后,我总是会对一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修剪、梳理,去枝留根,突出重点,理清思路,或以总结式结尾,引导学生总结概括,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以学习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为主的课,我会这样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一种绘图工具?”“你能说出这个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吗?”让学生通过语言还原操作过程,促进内化。或以解决问题式结尾,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掌握技巧技法。例如在以学习绘图技巧为主的课,我会出示一幅包含本节课新知的图形,提问:“如果让你画这个图形。你会怎么画?”让学生在叙述绘图的技巧的过程中激活内化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中来。
 三、创造:技术与生命的融合点
   “能使用常用绘图工具进行简单的创意绘图”是《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基础模块第一阶段的明确要求。事实上,“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上激发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是飞速发展的技术领域自身的优势,更是学生生命真实成长的需要。
 在自主探究、互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或绘图的技巧,但这种掌握还只是停留在表层次的,还需要通过练习帮助学生熟练应用,通过情景引导学生走向表达,真正达到内化。我们知道,画图是人类表达的一种方式,是想象力的重要源泉,是陶冶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信息技术的“画图”教学中,应有效地关注在应用层面上的“信息表达”。在这一环节我引用了“半成品的加工”策略。让学生的绘图走向表达,呈现多样化。
 例如,还是“画矩形”一课,学生都已经画好了卡车。“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开着大卡车去新家了!”课件同步动画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开着大卡车的画面。“这是谁的房间,原来是大头儿子的啊!”课件同步出示简洁但不简单的“半成品”——房间图。“你会用今天学过的知识给‘大头儿子的房间’里添上家具吗?当然,你还可以给房间‘装修’一下。”课件同步出示范例(范例为教材实践园中图形),可以照着老师的范例画,也可以自由创作。
 我在巡视的时候,惊喜地发现有的学生给“房间“铺”上了“地板”,有的学生不仅画好了范例中的“家具”,还画了“电视”、“电脑”,有的学生在“墙面”上挂了“装饰画”,还有的学生给“墙面”贴上了墙纸。在“半成品”给予学生的无限空间里,学生充分利用技术和智慧,生成了丰富的资源,呈现出创造之美,更为重要地是学生的学习很投入,完全沉浸在自己创作的过程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对自己的定位绝不仅仅是“技术”教师,更是“信息”的采撷者、编制者和创造者,我将用不懈的探索和智慧还学生更多的精彩与创造!
 

小学信息技术“画图”单元课堂教学初探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