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框架理论看影视文本的制作过程

进修社 人气:3.03W

摘要:影视框架包含文本的组织和受众反馈两个阶段。影视文本的组织者只是生活符号的建构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定稿人,而符号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互过程为我们诠释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关系。框架理论与电视画面中的蒙太奇艺术剪辑理论在本质上并无太多的区别,均为构建连续生活符号①的标准。文章肯定了受众是影视文本的最终定稿人并指出了框架在第二阶段的新特点,为我们研究如何进行文本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从框架理论看影视文本的制作过程

关键词:框架理论 建构 电视画面  生活符号 影视文本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收看电视节目获取社会信息早已成为受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在节目的选择和内容认识上存在错位状态和现象,但同样从中理解和接受形态各异的电子符号,而作为节目或者影视文本的编剧则是符号制作和传播的第一人,同时也是画面意义的框架者,其主要承担着按照既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影视文本进行重新再整理的责任,并直接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框架的概念及提出

框架(frame)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Goffman,1974)在其著作《框架分析》(Frame?摇Analsis)一书中提出。他在该书的导言中清晰地阐释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关注人们如何建构现实一隅或“意义的一个特定范畴”②,而框架建构理论的假设所遵循的原则是“社会现实是人们经过社会行动和互动建构的”。戈夫曼认为:框架是人们了解外在事物的基础,是人们了解、指认以及界定经验的根据?摇③,人们的日常活动隐含或使用了特定的诠释框架④。因此戈夫曼在肯定了人与人之间作为主体间性接受信息的双向交互过程的基础上,同时也强调了框架是人们将社会事实转换成主观认识的重要的条件。在影视文本的制作过程中,部分学者用到了框架观点,加姆桑(Gammson,框架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当代美国学者)认为:框架是人们组织事务的原则,能够为人们提供事务整体性思考的基础,针对一系列的符号活动来构建其意义。在这里,加姆桑的符号观点中包含了影视文本的生活符号,肯定了社会是一个符号建构、相互传播过程,而吉特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教授)也对框架理论进行了相应的解释,他认为:新闻媒介通过对一系列社会事件相关材料的选取来表现对这一系列社会事件的相应的评判⑤。

由于影视画面文本作为最原始的信息集合,同样也是一种符号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框架理论在画面编辑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影视文本的组织方和受众之间的信息交互过程本身就是主体间性的相互框架,而组织方建构影视文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受众得到满足和收获。

在电视画面剪辑中,框架理论贯穿于画面的摄录(包括电影、电视、MTV等一切形式的视频记录)、画面的剪辑(通过蒙太奇的艺术组接手法和专场特效等进行的视频再加工)、素材的合成和导出(将剪辑后的连续原始视频素材合成)的全过程,而在这个过程里面,组织方只是符号内涵框架过程的一部分。

通过对框架理论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任何符号系统的转换与变化都涉及了框架理论,对于组织方和受众之间定稿人的关系展现与剖析也就是对相应框架的展现。

文本组织方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

从以上专家学者对框架理论的研究成果来看,任何形态的电视画面框架都是为了传达既定的效果符号,并期望受众对这些效果符号进行完全的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建构一定社会意义的理想结果。框架理论指出,框架贯穿于电视节目的制作、播出到受众反馈的整个过程,因此从完整意义上来说,电视节目制作人并非框架的主体,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关注着效果符号对受众和社会带来的效果之责,但是他们仍然只是充当电视符号的组织者、画面的编排者,直到电视观众将自己对生活符号和画面的理解程度反馈给画面组织者才能认为是一个完整的框架过程,之后组织人根据受众的反馈意见将生活符号重新建构又再次播出,而这时的框架又有了无限循环的特点(除非画面组织者彻底放弃对构意的重新补充)。

要想正确地理解文本组织方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以及电视画面是如何建构社会过程、影响受众思想意识和社会行为,必须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在文本框架组织第一阶段,画面组织者按照既定的建构文本,开始进行生活符号的收集和摄录,并有选择地筛选和过滤符合文本内容和内涵的原始素材进行剪辑,同时做最后的文本校稿。需要特别指出和强调的是,第一阶段里面的建构是指编剧已经赋予文本的原始思想,是编剧在创作文本时已经产生的,并非组织者或者制作人思想的流露,而组织者只是围绕已经建构的文本开展组织和服务,因此建构、摄录、筛选和校稿都是建构第一阶段的一部分。然而当进行到校稿环节时,组织者可以按照画面和预先设想的效果优先原则对画面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从而根据需要再次进行新一轮的画面和生活符号的摄录,因此框架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补充完善和多次复位的过程。

画面组织者试图在框架第一阶段通过创作并传播形态各异的生活符号向受众传递一种既定的文本内涵,期望通过受众接受既定符号从而达到影响、左右、改变、控制受众思想的目的,甚至是通过符号达到远程遥控受众行为的效果,然而这注定只是组织者的一厢情愿,因为组织者只是框架过程的一部分并非主体,这种忽略了受众的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能力的单相思、想当然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在现代社会,国民认知世界、感悟世界的能力普遍提高,那种试图借助冷战时期的媒介效果至上论的思想已经显得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现代哲学中的主体间性说明社会中的人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那种唯我为主体的思想已经落伍于高速发展的时代脚步。所以研究画面框架的'第一阶段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如何辨别社会的真伪信息,提高自己领悟世界善恶的能力。

虽然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受众对其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会因为接触不同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而发生一些必然改变,但是鉴于本文着重论述组织者与受众之间的框架关系,因此本文不在对传播媒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框架第一阶段重点研究和分析组织方是如何通过框架既定文本内涵进行画面摄录、筛选和校稿的,在框架第二阶段我们将分析受众是如何完成整个框架过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