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护理进展

进修社 人气:2.75W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护理进展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临床护理进展 随着我国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1,2],安装永久性起搏器是治疗不可逆的心脏起搏传导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方法,特别是治疗重症慢性心律失常。为了更好地配合新技术新业务的发展,现将近年来护理同行在此临床护理方面进行的研究和取得的经验综述如下。

1 术前访视

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作为新的治疗手段,与其相关的医学知识还未在广大患者及健康人群中普及,许多患者对于这种新技术新疗法存在着疑虑、焦虑甚至恐惧心理,部分患者术前会产生心理负担。因此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其有效应对,对术后的康复起到重要作用。故予以术前访视。

1.1 术前访视的必要性 基于患者对术前访视的需要[3],帮助手术患者调整心理应激,是护理模式转变后对护士的要求,也是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中的一项需求。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出现紧张恐惧等心理,引起生命体征及情绪变化,甚至影响麻醉和手术的正常进行[4]。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切实有效的术前心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精神压力,对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术前访视的重要性 焦虑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前主要的心理反应,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开展给许多这类患者带来福音。但它作为一个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致使患者产生焦虑和抑郁,因此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的焦虑是十分重要的。我院曾有1例患者因术前家属考虑经济问题未与患者沟通,以致术后患者一度出现烦躁、拒绝进食、甚至胡言乱语等一系列精神症状,否认装有起搏器。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因此通过术前访视,使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有了初步认识,缓解了恐惧心理,做好必要的身心准备,才能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处于接受手术的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5]。自广泛开展整体护理以来,人作为生物-心理-社会的整体,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身心健康不容忽视的要点之一[6]。术前责任护士应让患者“心知肚明”,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治疗情况,简要说明手术过程及预后展望,从而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2 术前常规护理

(1)多次描记心电图以备案,记录患者的心率、心律,密切观察心电图中的P波及QRS波和时限。观察并记录,备齐各种急救药品,核对除颤器的性能及生理记录仪的准确性,备齐术后监护仪等设备。(2)导管室要提前消毒。(3)植入起搏器过程中,台下有护士巡视,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4)术前1天术区备皮,做好药物的过敏试验,并做好记录。(5)训练患者在床上大小便。

3 术后常规护理

3.1 心电监护 术后给予心电监护,过去认为安装起搏器后是安全的,不需心电监护,有时仅给予间断心电监护。随着对起搏器并发症的重视,现术后常规进行心电监护。监护时间各家报道不一,依病情一般1~3天,最多达7天。监测心率及心律[7],术后3天内每6h描记1次心电图,观察起搏心电图波形有无改变,有无脉冲信号及脉冲信号与QRS综合波的关系,如果只有脉冲信号而其后无宽大畸形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的波型,则提示:阈值升高、电极移位及起搏导管内阻抗增加[8]。应即刻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保证安全。术后1周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测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和起搏等各项参数,如电流、电阻、能量、阈值等。

3.2 体位护理 送回病室,患者要平放于床上,让患者平卧或轻度左侧位,一般平卧24h,以后取左侧卧位、半卧位,严禁右侧卧位,勿剧烈改变体位,有咳嗽症状者及时给予镇咳药,做好生活护理[9]以防电极脱位。72h后可在床边活动,据报道有下床后出现头晕的感觉,均是70岁以上的老人[10],可能由于卧床时间太长,体位变化引起一过性脑缺血所致。根据患者活动后是否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来指导患者的活动量及时间。同时注意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准确记录24h尿量,严格交接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