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探究淮安传统建筑论文

进修社 人气:2.44W

1淮安传统建筑译本探究策略分析

译本探究淮安传统建筑论文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呈现的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影响翻译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其中文化语境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影响翻译活动的主要外部因素。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古代历史上主要为半封闭的大河内陆文化,它的博大精深就在于其半封闭的兼容性,在于不同区域或不同文化的交汇和融合。处于京杭大运河流域的淮安也是如此,这种文化特点更是充分地体现在淮安的传统建筑上,如何合理的将淮安传统建筑向世界推介,并将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传达到位,是值得重视的命题。淮安传统建筑的译本基本都是采用单纯的音译,如“清晏(QingyanGarden)”、“魁星阁(Kuix—ingPavilion)”、“淮香堂(HuaixiangHall)”等。部分是直译,如“关帝庙(GuanKingTemple)”、“环漪别墅(RippleVillas)”、“御碑园(ImperialSteleGar—den)”等。这些翻译都没有完全表达出中文的真正涵义。中国文化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必须以平等的对话处理东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处理文化间的融合与矛盾,消除跨文化交流的障碍,由此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即以“和谐”为原则的“音译加注释”。“和谐翻译”这个概念指的是适中和得当应为翻译的核心原则,译者在翻译时需兼顾整体和局部,既要符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及欣赏习惯,又要使读者见识到源语文化的真面目,尽量理解源语文化的涵义。注释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完整地传达原文语意和风格的一种补偿方法,是为了尽可能达到翻译等值而采用的辅助性手段”。在文化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必须使用注释这种辅助手段来缩小这种差异。那么,在和谐原则下,淮安传统建筑的准确译文是什么呢?本文对译林出版社的双语读物《文化淮安》中关于传统建筑的译本探究进行策略分析。

1.1水利设施的译文分析

水利设施的译文,如清江大闸,《文化淮安》一书将“清江大闸”直接译为“QingjiangSluice”。“清江”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名,存在于若干省份。如湖北省的清江、湖南省的清江乡等。淮安的“清江”来源于“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本为清河码头至山阳淮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运河名,后在附近形成集镇。如果直接英译,一是容易与其它省份的“清江”混淆,二是不能表达出运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建议译为“QingjiangSluice–asluice”。再如,五河口,淮安市区西南的五河口,由里运河、中运河、淮沭新河、盐河以及黄河五条河交汇得名。单纯直译为“junctionoffiverivers”或“Wuhekou”都显得不够严谨。可以根据音译加注释的原则,将“五河口”翻译为“Wuhe(fiveriv—ers)Junction”。

1.2漕运仓储的译文分析

漕运仓储的译文,如常盈仓,漕运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命脉。《辞海》对于“漕运”的解释是“漕运者,水道运粮也。”淮安位于黄河、淮河及运河的交汇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均驻节于此。“常盈仓”作为特大型漕粮中转仓,从统治者的角度希望粮仓储粮充足,所以有了“常盈”之称。《文化淮安》中将其音译为“ChangyingGranary”,没有让受众感受到明清统治者对于财政收入的渴望,建议加注释后译为“Changying(Harvest)Granary”。

1.3运河管理机构的译文分析

运河管理机构的译文,如漕运总督府,漕运是漕粮运输的简称,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淮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文化淮安》中“漕运总督府”的译文是“TheofficeofCaoyunGovernorinchargeofthewatertransportofgrain”。这种音译结合解释的翻译策略符合和谐翻译的原则,既传达了漕运这一独特中国文化词语的表象,又让英文读者了解了淮安的漕运方式与其它漕运方式的区别。

1.4宗教建筑的译文分析

宗教建筑的译文,如慈云寺,慈云寺与其它寺庙不同之处在于其独有的国师殿。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顺治帝所封的“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在此圆寂。“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因此,必须在慈云寺的.英文译名“TheCiyunTemple”后面加以“GrandPreceptor”以示其与其它寺庙的区别以及淮安在运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再如,都天庙,都天庙历史街区占地约14.2公顷,共有主建筑31处,是主城区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运河聚落。都天庙是为纪念唐朝御史张巡而建。在安史之乱中,他守护江浙一带生灵免遭涂炭,后人尊称他为“都天大帝”。旧时,中国东部地区的各个州县都建有都天庙。可以将“DutianTemple”在文本中译为“DutianTempleinmemoryofZhangxun”,在文后注释中加上对于张巡的解释。

1.5民居的译文分析

民居的译文,如河下古镇,江苏淮安有个河下,江西新余有个河下,福建福州也有个河下。这些“河下”都取自“lowerreaches”之意。淮安的河下地处古邗沟下游,新余的河下地处仙女湖下游,福州的河下地处闽江下游。地理位置相似,必须将淮安河下赋以运河之名,才能在英文受众中突出其在淮安运河文化中的核心保护区地位。建议在音译“Hexia”之后加注“lowerreachesoftheancientHanCanal”。再如清晏园,本文中的“民居”取其广义:居住建筑,包括了坊里、街巷、宫殿及园林。淮安历代官宦富豪甚多,私宅园林也很多,“清晏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造自然,但也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了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景寓情,以景明志,赋予外观的景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春,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在明管仓户部分署修建了清晏园,园名来源于“河清海晏,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河清海晏”指的是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喻意天下太平。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临幸“清晏园”。故此,将“清晏园”音译为“QingyanGarden”无法体现主人的寓意,建议译为“Qingyan(peace)Garden”以传达当时的河道总督对于帝王之太平盛世愿望的把握。

2结论

从文化交流与建设这个角度去检视翻译所发挥的作用,不难看出文化视角下的翻译强调的是经由语言的接触与转化所达到的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翻译具有传递“相异性”的功能。运河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在世界各地都有传承,如巴拿马运河及苏伊士运河。但是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时间比上述两条运河早两千多年,长度也是它们的二十多倍。如何将京杭大运河文化与其它运河文化的“相异性”通过译本探究表达出来?只要翻译策略得当,相异性因素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身份认同。文中以《文化淮安》中涉及的部分淮安古建译本探究为例作了初步分析,在和谐原则的基础上辅以音译加注释的策略,旨在克服语言的障碍,变更语言的形式,以传达意义,达到理解、促进交流目的,完成淮安古建中运河文化的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