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机结合论文

进修社 人气:3.08W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 高职艺术设计 结合路径

浅析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有机结合论文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也必然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改变过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突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特色。

艺术设计是一门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的表现性艺术,追求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的双重性。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从现实来看,我国的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大多遵从和参考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模式,缺乏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和教育体系。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随着高职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也必然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要改变过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与学分离的现象,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突出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特色。

一、“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内涵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一个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的过程,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组织的引导,使学生张扬个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首先,教育要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价值,把每个学习主体视为一个多元化、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其次,教育要注重培养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创造探究和发现的情境;再次,教育要立足于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重视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自主度,每个学生的性格特征各异,教育应给以发展而不是抹平。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1.盲目沿袭本科院校教学模式,高职教育特色缺失

我国大部分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普遍是沿袭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这与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现行的高职教育一般是三年制,相较于四年制的本科教育少了一年的课程时间,盲目照搬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必然导致自身教学体系的混乱,比如基础课程与各专业设计课程相脱节、技能操作与设计理论相脱节等,有些甚至是脱离实际需要、脱离现代设计发展理念的教学内容,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在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上,课程的安排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而恰恰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有严密逻辑、系统的技能组合。”[1]

2.艺术设计市场人才需求细化,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及时了解最新的设计理念。伴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市场对设计的要求也逐渐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国内外大型企业对设计概念的'重视和资金投入的增加,也就意味着对设计专业水准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出于成本控制和竞争的压力,极力压缩设计周期和投入,使得设计水准失控,专业设计公司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此外,设计门类的细化以及以数码设计为代表的新型设计都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严峻性。职业院校是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只有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才能增强办学活力。但近年来,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大于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设计市场“僧多粥少”和“专业应用型人才匮乏”的现象并存。

3.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不同步,实训内容流于形式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较差。事实上,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广泛共识,然而真正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却常常“走样”,实训内容流于形式。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没有真正对口的实践基地。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绝不仅仅是只给学生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制作技艺,它必须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业务的能力。   三、现代教育理念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1.秉承学科融合思想,深化基础课程设置改革

就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基础课程的目的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而非单纯的技能训练。从目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来看,主要侧重于基础技能的培养,比如三大构成、写实、摄影、喷绘技法等技巧性训练,这些课程设置对于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对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却显不足。设计教育体系的核心任务在于对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设计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为例,其最大特点即在于“以严谨的理论体系作为基础教学的支撑,贯穿于这个理论体系的,是启迪学生感知能力的理性化课程方式:学生通过对抽象形式的理解和分析,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启发学生的创造力。”[2]

2.改革教学评价理念,注重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发展

现行的艺术设计教学评价,无论在评价主体还是评价标准上,都难以满足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以技能、技艺为考核标准,使得评价信息单一化,结论自然容易出现主观性偏差,难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和评价目的的实现。改革教学评价理念,就是要建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是因为艺术的创新是以个性和独特性为特征的,而艺术设计课程正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被认为是培养个体创造性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具体来讲,一方面是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本点,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另一方面是坚持“能力本位”的评价原则,对于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积累固然重要,但面向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才是高职教育真正的立足点和核心本质所在。

3.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006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3]随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工学结合”已经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办好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载体和必备条件,需要全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应该综合考虑学生实践、实习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不可偏颇其一。艺术设计专业不同于纯艺术学科,它具有鲜明的教学、学习、生产一体化特征,因此,需要打破传统“闭门造车”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条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设计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操作实践。此外,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各有不同,“工学结合”的经验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社会需求、艺术教学规律来不断进行调整、变革,构建符合学校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赵雯.浅谈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6月.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