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移发酵的实征饼究

进修社 人气:1.45W
知识转移发酵的实征饼究

摘要: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基于知识发酵理论,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基于华为公司引入IPD案例,重点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并就发酵过程每个阶段应组建的知识酶给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知识转移;知识发酵;知识酶;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组织学习
  
  1 引言
  
  在当今13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知识创新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能否有效的学习,从而获得所需知识成为知识创新的起点,企业可以通过组织内部学习和外部学习获得所需知识,无论哪种学习途径,都涉及到了知识转移,由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知识转移对于人类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不亚于知识创造本身。Teece在1977年提出知识转移的思想,认为企业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积累起大量跨国界应用的知识? 。此后,知识转移逐渐成为知识管理的关注热点,学者们研究了知识转移的机理、过程、知识转移的方式和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知识生物属性角度研究知识转移的成果还不多见。本文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基于华为公司引入IPD的案例,重点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的过程,提出应针对不同的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知识酶,以促进知识转移发酵,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2 知识转移发酵模型
  
  众多学者研究发现,知识具有遗传性、变异性、群合性等生物属性,知识的生物属性启发我们以一种生物进化的理论来描述知识进化、特别是组织知识的进化,由此得出了知识发酵理论。知识发酵理论 是指:创意(知识菌种)在酶(知识中介)的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母体(人和组织)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酵理论可以看作是知识创新的生物学解释,组织中关键的知识活动如知识共享、知识转移都可以用该理论来解释。实际上,知识发酵过程中必有知识转移发生,知识发酵中获取知识菌种同样离不开知识转移,两种发酵过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知识创新,知识转移发酵可以看作是知识发酵理论的进一步细化,也就是突出知识转移在发酵过程中的显著作用。知识转移发酵理论是指:组织内部或者外部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酶的催化作用下,在一定的环境中,由知识转移母体融合组织内外各种知识进行发酵,产生新的知识。下面重点分析知识转移发酵模型的构成要素。
  ①知识转移菌种。在知识转移发酵过程中,知识菌种表现为接受方创新需要的稀缺知识,可能是隐性知识,也可能是显性知识,或者是二者的组合 。
  ②知识转移母体。知识转移母体是接受方已经掌握的与知识转移菌种相关的知识集合,是接受方消化、整合转移菌种的知识基础,知识转移菌种的成长、发酵需要知识转移母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
  ③知识转移酶。在转移发酵中,知识酶等是指有助于转移过程顺利进行的各种因素,组织内外部存在着各种各样阻碍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的因素,消除或者削弱这些因素的作用,可分为硬知识酶(指那些看得见的组织协同机构和技术设施)和软知识酶(企业文化、组织愿景等看不见的组织协同因素) 。
  ④知识吧。知识吧为知识转移母体、知识转移菌种、知识酶等各种知识要素的“群合”提供了场所 ,并为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创造适宜的环境氛围,知识转移菌种依次进入不同类型的发酵吧完成发酵,从而产生进阶知识。
  ⑤进阶知识。知识转移菌种在组织内部成功扩散,依次进入不同的发酵吧,与知识转移母体不断整合,进而产生的新知识。
  
  3 知识转移发酵过程
  
  相比于组织内的知识转移,组织间知识转移的情况更为复杂,组织间知识转移涉及到两个完全不同的组织,两个组织在技术水平、管理方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转移的最终效果,而组织内部知识转移发酵过程中,知识转移菌种产生于组织内部,但与组织问知识转移发酵类似,获取的知识转移菌种都要依次进入创意吧、规范发酵吧、系统发酵吧、演练与验证吧发酵。因此,本文以较为复杂的组织间知识转移为例,来研究知识转移发酵的过程。

TAGS:实征 饼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