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参考(通用7篇)

进修社 人气:2.89W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参考(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德育论文范文参考(通用7篇)

大学生德育论文参考 篇1

摘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有些人可能对他人或某些事物形成敌对的态度,表现为攻击性的行为;而大多数人则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友好态度,表现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行为,这后一种行为便是通常所说的亲社会行为。

本文通过分析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及早期发展、自我意识与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提出了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几点策略:首先从优化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环境开始,强调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的人际互动对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并通过积极的干预防治幼儿的不适当行为来增强幼儿对人世间美好关系的理解和向往,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发展 策略研究

每个社会都有各自的社会规范,一种行为是否符合规范要依其所处的文化背景而言。人类是高级的社会动物,一般在1岁前就发展了强有力的与他人的情绪关系,这种关系维系终身。个体的关心、支持、帮助在决定社会关系中的作用相对于个体的攻击性、自私和伤害行为更加微妙,不太为人所觉知。换言之,反社会行为比亲社会行为更加醒目,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长期以来禁令取向成了我们行为准则的标志。以前我们对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也多集中于攻击性、撒谎等方面,这反映了在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反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忽视。但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真正关注同情、分享、助人一类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将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身心俱健的社会栋梁,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扎实的情商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新《纲要》中社会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中也多处提到: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关系等,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因此也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日益关注和不断地深入研究,我园也进行了该方向的粗浅研究和探索。

一、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及早期发展

扎一瓦克斯勒(Carolm Zahn-Waxler)研究表明,在12个月—18个月之间,幼儿开始表现出一些亲社会行为。开始时,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没什么反应,逐渐地他们对别人的痛苦表现出很关注,有时会用手指向对方,作出积极的反应,这种反应在这段时间发展得很快。因我个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非常感兴趣,又恰巧经历了养育儿子的阶段,回想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件事也总结了一些婴幼儿亲社会行为早期发展的经验。

例一:2002年8月7日,儿子满周岁,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儿子很开心。家中有两个四五岁的小客人为抢一个玩具打了起来,显然,那个男孩占了上风,小女孩急哭了。儿子一会儿看着小女孩,一会儿看着小男孩,再看看大人。可惜双方大人很久没见面了都在抢着说话。宝宝伸出小手,“嗯、嗯”地叫了几声。我忙说:“哦,姐姐哭了。来,宝宝叫姐姐不要哭。”儿子伸出胖胖的小手,摸了摸小女孩的脸,可是,他的注意力很快又被小女孩手上的花纸吸引了过去。

例二:大约过了半年,儿子18个月刚学会走路。一天,他看见一个小弟弟摔跤了,被人扶起后大哭不已。儿子走过去,把手上的棒棒糖递了过去说:“不哭,吃糖糖”。我高兴地说“宝宝真大方。”

例三:2003年8月,儿子两周岁。一天我父亲外出买菜,突然下起了雷阵雨,儿子急得直说:“外公还没回来!”……

例四:2003年11月,儿子27个月。一天上午,我母亲因糖尿病犯低血糖躺在床上休息,家中没有其他人,儿子摸摸我母亲的脸说:“外婆不哭,囡囡陪你玩”。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低龄的婴幼儿对别人的内部状态有了相当的理解能力,虽然只限于身体上的感情的接触,却已有了亲社会行为的萌芽和早期发展。

二、自我意识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自我评价的完善使幼儿对亲社会行为有了自觉、主动的体验

2-3岁幼儿在成人的教育下,已出现了最初的爱与憎,产生了简单的道德感。但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和情绪反应才能使他们产生相应的情绪,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又因成人的态度而转移。因为幼儿期的最初阶段,儿童的自我评价是依从于别人的,比如:

问题:为什么说自己是好孩子?

年龄比例有无自我评价评价指向
3岁40%“老师说我是好孩子”或“妈妈说我是好孩子”
4岁63.3%可以进行自我评价“我不打人”或“我帮老师收积木”
5岁80%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并能举例“星期天我帮妈妈扫地、抹桌子”

6岁

96.7%

不但能从个别行为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还能同时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客人来了,我向客人问好。我上课积极动脑筋。我帮老师收本子”

又如对于一些亲社会行为的原因,3岁儿童的自我评价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糖果要给妈妈多一点,妈妈对我好。”“我就是不想给亮亮吃糖果,他打我”。如果给幼儿这样一个问题:“唐阿姨送平平到王奶奶家,给王奶奶扫地、提水。你愿意做哪个人?”幼儿不能从行为的社会意义上评价道德行为,大多数孩子愿意做“平平”或“奶奶”。5岁组有86、67%的幼儿愿意做“唐阿姨”,6岁组有99.33%愿意做“唐阿姨”,他们会说:“我愿意做唐阿姨,她送平平回家,还帮奶奶干活,做好事。”他们能模仿成人从行为的社会意义上来评价行为的好坏。

只有随着幼儿自我评价的完善,当幼儿本身对自己的行动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后,才能对亲社会行为成为自觉、主动的体验。

(二)自我评价的道德性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很有关系

掌握了道德行为规则的幼儿就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当我们问那些表现出分享行为的孩子:“为什么要把我给你的糖果分给小朋友吃?”时,这些幼儿的回答是:“小朋友要谦让”、“小朋友要团结友爱等。”而那些没有分享行为的孩子往往说:“这是你给我的,就不给别人”、“他自己问你要好了”。由此可见,如果自我评价的标准是符合亲社会准则的,幼儿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如果自我评价的标准是利已的,儿童不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到了5-6岁,幼儿随着各种行为规则的掌握,道德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在一些事件中,如果我们采用的是常规的处理方法得不到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寻找不同角度的突破口,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却能较好地激发起幼儿自我评价的道德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一:在比赛中,教师“别有用心”地把“意外的奖励”给了没有完成任务的一个(或一组)幼儿,以示鼓励。可这份奖励似乎并没有起到安慰幼儿的作用,幼儿并不领教师的情,他们为自己没有完成任务而感到伤心,仿佛这是“不劳而获”,却更激发起了他们下次完成任务的决心。

例二:在孩子的争吵事件中,教师没有一味责怪先犯错幼儿或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翻一船人,而是肯定了双方的有理之处,却深深引起了幼儿内心深处的负疚心,强烈的激发了幼儿自我评价的道德感,结果争相道歉,握手言和。

5-6岁的幼儿开始把行为与道德规则相比较,而且开始能体验到经比较而产生的相应的情绪反应,以后,这种状态可以成为幼儿行为的动机,促进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三)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自尊,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会获得许许多多的情感体验。幼儿形成的自己能够认同的、欣赏的、喜爱的积极的自我评价,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自尊。幼儿的这种自我认同很重要,自我认同与否会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因为自我认同能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和外界环境对自己行为的期望,使他们更注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并激发幼儿的自我价值保护意识,进而可能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很多幼儿期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幼儿的自尊心不能满足,他们想用奇异的方式获得成人和同龄群体的关注和尊重,希望给别人留下深刻、特别的印象。因此,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自尊需要,帮助幼儿形成某种自我认同,如认为自己具有爱心、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自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那么其亲社会倾向就更强。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利他自我形象后,便努力保持这种自我形象,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与之保持一致。

三、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研究

(一)创建一个亲社会的环境

创建一个良好的亲社会的环境氛围,让幼儿在温暖、友好的空间中发展和成长,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那么,如何创建这样的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家庭和校园环境

一般来说,幼儿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的,因而校园和家庭的环境对幼儿十分重要。这里所指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不仅包括外在环境,也包括内在环境;不仅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优美的外在环境能够让人心情愉悦,心旷神怡。当一个人心情愉快的时候,更容易做出利他的行为。而幼儿在情绪良好时也更乐于做出较多友好的举动。从这个意义上讲,为使幼儿健康地成长,顺利地完成社会化进程,家庭和学校应该给幼儿提供一个优美、清洁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舒适和愉悦,从而增加亲社会性。

除了美化外在环境外,家庭和学校的内在环境也要得到净化。这种隐性环境比外在的物质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更为深刻和持久,并且是在潜移默化中起作用的。这种内在环境主要指道德环境,包括家庭成员与教师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教师和家长的言行是否具有亲社会性将直接影响幼儿。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是老师的镜子。”因此,成人要树立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提高个人的素质,在幼儿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而幼儿从小生活在谦让,合作的环境中,也有利于亲社会价值观的获取和亲社会行为的习得。

此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亲社会场景,让幼儿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验助人和被助、爱人和被爱、合作与分享的快乐。比如在家园互动栏和活动室内,设置亲子乐园、支谊天地、爱心角,帮助角等,让孩子在观察或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社会责任感,习得亲社会行为,这样做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教室内各种材料的数量、种类、获取方式、摆放位置等都会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尽量创建开放式活动室,分区投放材料,且数量、种类丰富,这种方法有利于幼儿合作行为的增加。户外活动时,可以为幼儿提供两人、三人、多人合作的玩具,如两人小网球,多人大脚板等,使幼儿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谦让,培养合作意识。

2、建立和谐的人际氛围

幼儿的各种人际关系构成了其生活和学习的人际环境,这种人际环境持久和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对幼儿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同伴。在幼儿的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是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三种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关键是要从这三种关系层面着手。

(1)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作为父母,首先要爱孩子,能够对幼儿表示关怀,给予幼儿必要的帮助。父母如果以温暖,爱护和支持扶助的方式对待幼儿,将更容易使幼儿形成和发展利他和助人的倾向;其次加强亲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做到体贴、宽容和理解,接纳、信任幼儿,给予幼儿适当的独立和自由,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改进不适当的教育方式,去除不合理的要求。对父母来说,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最有力方式是运用微笑,赞扬和拥抱等手段来奖赏这类行为。

多用引导的方式通过说理、表扬,阐明儿童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不仅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且提供解释,让孩子明白行为合理的地方及被期望的原因。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值得的,而自己之所以去帮助别人,并非是为了奖赏,而是因为自己是善良的人,也就是让孩子把自己看作是真正的利他者。这些信息一旦被幼儿内化后,不论在任何环境中,即使没有成人在场监督,孩子们也会表现出被期望的良好行为。同时,了解了自己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后果,幼儿会因此更多地显示出同情,这也是亲社会行为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

(2)良好同伴关系的培养。

同伴群体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场。幼儿在最初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表现出一些亲社会的举动,这种亲社会的行为尝试是否得到同伴的积极响应,是影响幼儿以后能否作出相似行为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同伴的反应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巩固和发展非常重要。首先,强化交往意识,鼓励幼儿主动与人交往,加强互动,同时向幼儿传授一些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这些人际交往的技能对幼儿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人际吸引,赢得同伴的喜爱和团体的认同,是构建良好人际氛围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