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误

进修社 人气:1.64W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 电化教育 多媒体教学

论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误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改已实施多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何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化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有六个多年头了,大家在新课改中大胆尝试,积极探索,通过改变教学方式,在教中学,寻求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新课改的实质,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中偏离了改革的方向。

    一、把知识原理讲死,并随意补充知识点

    课程改革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不少教师教学的思想缺乏哲学理念。口头上承认真理是相对的、发展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常常死抠概念,把知识原理讲死。在新教材中删去了化合价、分子、原子等的概念,可以减少出现类似“盐酸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长达半个世纪的争论的可悲现象。但在教学中它们不仅补充了删去的概念,而且公然在课堂上归纳物质性质时说“就这几条”。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化学原理和各种物质的性质和用途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条件变了,结论可能就不全面、不正确。例如:九年级化学介绍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般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通常用于灭火”。这里教材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只将通常条件下部分性质和用途表述出来,教材中用“一般、通常、主要”等字样提示。你如果讲的太死,教师告诉学生二氧化碳不支持任何物质的燃烧,就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例如:若将点燃的镁条插人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继续燃烧,由此看出二氧化碳能支持镁的燃烧。

    穿新鞋走老路是改革初期多数化学教师的通病,新教材删去了老教材中“难、繁、偏、旧”的内容。但教师唯恐在各类考试中出现旧教材上的一些删去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又把它们作为补充内容又给捡了回来,加深了教学难度。例如九年级化学沪科版教材中删去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关知识,只是在拓展视野中简要介绍钠原子和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老教材中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花了一课时的时间灌输给学生,这样时间花了很多,结果学生难以接受,不仅造成课时不够,还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觉得化学太难,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TAGS: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