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进修社 人气:1.77W

普通心理学表明, 注意是心理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相关论文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

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

摘要:美术欣赏课在美术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欣赏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联觉作用,将欣赏课达到它最大的成效。但要上好一堂欣赏课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借鉴一些相关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心理学知识,它能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欣赏课教学。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中,笔者认为注意、通感、暗示效应是最重要的心理学因素。教师如果掌握了这些心理学因素,在根据不同年龄和不同地区进行相应的教学。定能帮助学生在欣赏课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在此,本文针对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展开论述。

关键字:美术 欣赏 心理学 注意 通感 暗示效应

美术欣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人格,完善艺术教育的体系。充分认识美术欣赏在美术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我们重视美术欣赏课和提高欣赏教学的质量。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基本现状是,一方面只注重于知识技能的教学,因为这是最能体现升学率的,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另一方面教师素质和教学设备等原因,教学中确实存在不少困难,一是教师的美术教育理论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二是必备的欣赏教学设备缺乏,无法进行欣赏课教学。三是美术欣赏教学不被重视,直接导致教学研究也就不可能摆到应有的位置。据笔者初步跟踪调查的结果凡是重视欣赏课教学的中小学校学生,观察生活和描绘生活的能力更强,语文较好,写作能力更强。重视美术欣赏课,让学生能欣赏到自然美、形式美和内容的美,提高对艺术作品作品的感受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随着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心理学因素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中来,这不但增强了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同时也为美术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观点,知识结构与方法、技术。美术教学体系中,美术欣赏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美术学习过程与美术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遍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美术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美术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美术欣赏教学顺利进行。注意、通感、暗示效应就是与美术欣赏教学密切相关的三种心理学因素。

 一、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及应用

普通心理学表明, 注意是心理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1]。对于教师来讲,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强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和教师配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

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内容: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况

在美术欣赏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注意听课的状态下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学生如果是认真听讲,注意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有与之相应的外部表现与动作。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到学生的专心听讲程度和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欣赏课中,如果学生表现出积极与求知的状态或其他动作,则说明学生在专心地听课,教师可以保持这种优势从而继续给学生们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欣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相反,学生若是在课堂上做与课堂无关的小动作,或东拉西扯、心浮气躁,这时,教师应该调整自己的课堂教育方式,针对不听讲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停顿、回答问题的方法来及时地提醒学生,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教学中来。

2.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主要是受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不自觉地产生的,它缺乏目的性,又不需要意志努力,常会导致学生上课分心,干扰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这是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消极作用;某些服从与教学的刺激物,有意识的控制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这是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2]是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学习内容的形式化和多样化来实现。它的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一面,避开消极的负面影响。

有意注意有明确的目的性,而且有意识努力的参与。所以比较使人产生劳累,另外,有意注意的活动并不总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有时会产生厌倦。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能把握好有意注意,应该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 明确美术欣赏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欣赏教学的进行,更多得需要有意注意的调节和控制。在每节课的开始,教师都要给学生提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例如说明要求学生画什么,画到什么程度,画好了可以用来美化自己的房间等,以使学生更自觉地学习。“特级教师魏书生提出的`“目标定向教学法”,就是强调使学生了解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学,完成预定的目的”。[3]

其二. 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后,还应该向学生说明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渗透积极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在了解知识的价值后,引起他们的间接兴趣。从而进入有意注意的活动中。

其三. 安排好课堂结构,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只有学生维持了有意注意,欣赏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它最大的效果,但人的注意很难长久地注意于某一事物,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把课排满,从开始到最后都自己讲,应该准备些相关的小故事、图片、笑话等,在适当的时候穿插进去,会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当然,上过欣赏课的教师都会有同感,当一幅教师自己的作品挂在黑板上后,学生都会大声地喧哗并出一声“哇”后,都会全神贯注起来,仿佛刚从睡梦中清醒过来。这是由于色彩丰富活动画面的刺激,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手段,使学生听课不分心。课堂教学组织越合理,越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内在需要的,学生越不容易分心。

(二)各年龄阶段“注意”的特征

小学生注意的特征和中学生注意特征有显然的不同,在教学的影响下,中小学生注意的目的性不断提高,其具体表现是有意注意日益在学习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注意不能集中,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看似很认真听讲的样子,其实他们的心早已不在教室里,教师所讲的内容一概不知。在小学低年龄阶段,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中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学生注意的持续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延长,年龄愈小,他们在一定对象上的注意时间也越短。“根据有关研究材料统计,5-7岁儿童聚精会神地注意某一事物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7-10岁是20分钟左右;10-12岁是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是30 分钟。在中学阶段,随着学生自制力的发展,初中生已经能较长时间稳定地集中注意于某项和某项内容,他们的注意保持在45分钟已无困难。随着年龄增长,中小学生注意的广度在不断扩大,中学生注意的范围比小学生有了长足进步,小学生在1/10秒内只能看到2-3个客体,初中生就能看4-5个客体,还有小学生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注意的转移能力都比中学生的低。”[4]

(三)注意在教学中的运用

诚然,掌握与了解了各年龄段注意的特征,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容易进行。通过学生注意的外部特征,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听课集中程度,注意在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注意能使学生在教师提醒“注意听讲”、“注意比较两幅作品的色调”后,能有选择地进行相应的活动和思考,暂时不去想别的东西和忽视别的事物干扰的作用。但是小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反映过来,还有他们注意集中在某一物上的时间都在25分钟以下,教师应该注意这些细节。其次,注意还能使学生对教师强调的“注意”的知识和问题在脑海中无意识地加以保持,再进行加工处理,最后提取并回答。如果没注意听讲的学生那肯定不能将其问题保持在脑海中,更不会去思考,那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最后,注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效率。显然,注意集中的情况下,学生欣赏到的相关作品知识就越多、越快、越明确,反之亦然。“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大略篇》中说“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教师如能一心一意地教,学生也能一心一意地学,那么就能保证学生最终学业有成”。[5]

二、通感

(一)通感的概念及应用

通感,是指在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挪移的心理现象。简单说来,就是人们的多种感受器官的综合运用。例如,“在家里闻到梅花香气,就仿佛看到了室外远处梅花美丽的色彩和触动到了它那苍劲有力的枝干,有仿佛听到了咏梅的歌曲,这就是把视觉转化为触觉和听觉,好像眼睛能“看”事物的轻重、冷暖、软硬和声音”。[6]

在美术欣赏学习中,把美术与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美术这种抽象的视觉艺术与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联系在一起,各种不同感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的联觉作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了解,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和审美心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