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的预防与救治

进修社 人气:3.1W
中暑的预防与救治
【摘要】针对近年来世界范围的天气、气候的异常导致夏季异常持续高温的出现几率大增,引起夏季中暑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居高不下的现状,分析中暑的临床特点,探讨如何对中暑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救治,以减少中暑的发病率,提高中暑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中暑  预防  救治
         中暑常发生在高温和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是以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1]。中暑为夏季多发病,尤其是重症中暑死亡率很高,即使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亦高达10~50%[2]。为了降低中暑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中暑后的生存率,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积极的救治非常的重要。
         1、 中暑的临床特点
         1.1 中暑因素  
         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是治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时,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能力者,极易发生中暑。此外,在室温较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年老体弱、肥胖者也易发生中暑[1]。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等导致体内产热散热不平衡在高温环境更容易中暑。
         1.2 分类与分型 
         中暑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将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热(日)射病。中暑多数起病急骤,但根据其临床表现轻重程度不同多表现为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重症中暑三型。
         1.3 临床表现
         1.3.1 热痉挛  多发生于高温环境下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引起肌肉痉挛性疼痛,好发部位为双侧腓肠肌,患者体温正常。可能与大量出汗,大量饮水导致严重体内钠缺失有关。
         1.3.2 热衰竭  最常见的中暑类型,好发于年老体弱者,患者多表现为疲乏、无力、眩晕、恶心、呕吐、头痛等。可有明显脱水征:血压低、脉搏细速、多汗等。多因大量出汗后导致血液浓缩、循环血容量减少有关。患者体温正常或稍高。
         1.3.3 热射病  患者因汗腺功能衰竭而导致体内热量蓄积,出现高热和神志障碍,体温超过40℃,病死率高。热射病和热衰竭为重症中暑常见的两种表现形式。
         1.3.4 日射病  多发生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进行运动时,由于头部缺少防护,在阳光下暴晒过久,突然发生耳鸣、恶心、头痛、呕吐、昏睡、怕光刺激,严重者甚至昏迷等现象,体温可轻度增高。与颅内组织受热、脑膜温度升高,使脑组织充血有关。
         2、中暑的预防
         2.1 加强在暑热季节以及对在高温环境作业者的防暑卫生宣教。改善易患人群的居住环境、劳动环境。保持空气通风。高温时应用电风扇、空调等降低环境温度。
         2.2 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及年老体弱者是中暑高危人群,不应从事高温作业。需要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者,应饮用含钾、钙、镁、钠盐的防暑饮料,也可向室外活动人员配发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丸)、清凉油、风油精等防暑药物。
         2.3 炎热天气避免穿着紧身不透气衣服,宜穿着棉、麻、丝制品的宽松透气的浅色衣服,适当补充防暑饮料。外出做好防晒防暑准备。
         2.4 高温时应减少户外运动锻炼,大量出汗时应饮用运动饮料补充水分和矿物质。
         2.5 夏季可预防性性多食用、饮用一些消暑的食物,如西瓜、绿豆汤等。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水果,提高人对高温的耐受力。
         2.6 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可以使全身脏器得到充分的休息,减少中暑的发生。
         3、中暑的救治
         中暑的救治原则为迅速降温,纠正中暑引起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护重要脏器。严密监护,防止药物及其他治疗手段中负面效应的产生,以免增加救治的难度。          3.1 快速降温 中暑患者体温升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降温速度决定预后[1]。体温下降,可以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少脑脊液中乳酸的堆积,稳定生物膜,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膦酸酯酶活化、抑制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多种内源性介质释放等作用[4],从而保护脑细胞不受损。患者一旦中暑,应迅速将患者撤离高温环境,安置在阴凉通风分的环境中,使患者平躺,解开衣扣,增加散热,常用的降温的方法有体外降温、体内降温、药物降温三种。
         3.1.1体外降温主要通过辐射、对流和传导等物理降温方法,促使机体散热,从而引起体温的'下降。如冰水擦浴或浸浴或应用冰毯、电风扇、空调等。
         3.1.2体内降温法适用于体外降温无效者,如冰盐水灌肠、血液透析等,其中用20℃或9℃无菌生理盐水进行血液透析,不仅可起到很好的降温效果,并且还可清除体内产生的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炎症介质和细胞毒性物质,纠正中暑导致的DIC,组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进一步发展。
         3.1.3 药物降温  常用药物为氯丙嗪,氯丙嗪的药理作用有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和降低氧消耗,从而使体温降低,同时又有镇定作用。当患者出现抽搐、寒战、烦躁症状时应用氯丙嗪效果最佳[3]。常用剂量25~50mg加入500ml补液中静脉滴注1~2小时。用药过程中要观察血压,血压下降时应减慢滴速或停药,低血压时应对症用阿拉明等升压药。另外根据患者病情也可用冬眠灵Ⅰ号,Ⅱ号,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进行降温。
TAGS:中暑 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