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质疑教学法”之我见

进修社 人气:1.78W
探讨“质疑教学法”之我见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质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须层层设疑,要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获取知识,思维,培养能力。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应怎样实施“质疑教学法”呢?下面是笔者的一点浅见:
  一、让学生亲自尝到因质疑获取新知识的甜头。
  贝弗里奇说过:“最大的报酬是发现带来的激动。”正如许多家所证明的,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它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同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尝一尝因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他们也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如教《孔乙己》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结尾写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一对有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修饰同一行为?”当时,我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互相研讨去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解疑。在我的细心点拨下,学生们基本找到了“大约”一词所指的内容:因为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时,一是脸黑而且瘦,衣衫褴褛,双腿被人打折不能行走,仅靠双手移动,到处行乞,此时他已形容枯槁,行将就木。以后这几年又没露过面,可是作者又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己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可能死了。然后我又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孔乙己不幸而死的必然性进行剖析:孔乙己在生活中只是一个“多余的人”,只是大家无聊时的“笑料”,周围的人对他不但没有一点同情心,反而不是讽刺,就是挖苦打击,甚至进行毒打。在他在文中最后一次露面以后,人们更不可能同情他或者帮助他。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情况,孔乙己能活下来的可能性基本没有。通过以上让学生质疑并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明确了“的确”一词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精读深思解决了问题:这句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语意是明确的,它含蓄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结局,也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批判。同时也让学生亲自尝到了质疑的甜头,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产生对质疑的巨大兴趣,从而能动地运用质疑这一手段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亲自掌握住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达尔文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是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质疑,要让学生亲自掌握住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为使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我首先把自己教学实践中摸索到的.各类质疑方法归类,编为“质疑十法”印发给学生,这十种质疑方法为:
  1.在疑问中再质疑;
  2.在讨论争辩中质疑;
  3.在温故知新中质疑;
  4.在比较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