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文学主体性

进修社 人气:8.76K
论市场经济下的文学主体性

摘要: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也逐渐形成,在这种环境下我国的文学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文学受到市场经济的挤压,市场经济下作家、读者和作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文学的主体性缺失。结合市场经济下的特殊环境,从“作者”和“读者”角度探讨了文学主体性的当代表现。
  关键词:主体性;人文精神;创作主体;接受主体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市场经济逐渐形成并建立,当代文学的发展面临商品化的新环境,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给文学带来了各方面的问题。“文学终结”、“文学死了”的观点在国内外响起。文学走在危机的边缘。这种危机的深层的原因更主要的就是文学主体性的失落,而在市场经济这个具体的环境下分析文学主体性,从而更客观、更公正的分析新时期文学主体性现状。
  
  1 市场经济下文学主体性外在环境
  
  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进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引发了社会的转型和变革。社会环境、思想环境相对开放,西方的竞争机制、民主自由和商品化理念引入,使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邵道生先生把社会消极思想倾向归纳为四个方面:“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冷漠化倾向”和“躁动化倾向”。这四个方面,全面概括了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期即新时期情况下的社会思想走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倾向直接表现我国新时期情况下的人文精神的失落,国民被物质化,极度追求物质的满足,丧失了精神的提升,缺少自我观照。
  时代的发展,电子传媒,或者直接说电影、电视的发展对于文学的冲击也是决绝的,电影电视是以图像为主的一种视觉文化,它以图像对现实生活进行直接的反映,图像灌人式的进入观众大脑,而把语言文字的地位次之又次之,使其与图像剥离,形成了二元对立,文学却始终是语言文字的主导。人们在经济的浪潮中无暇阅读,更多的阅读也被放在了消遣上,“传统视觉文化具有典型的‘文笔个性,特征,然而在当代,由于众多媒介手段如电影、电视、虚拟影像等的大量涌现,正在构筑着具有‘影像共性’的视觉文化系统,开始了一种技术性、广泛性、大众性、消费性的转向,即从‘文笔个性’走向‘影像共性’,使得当代视觉文化越来越被当代影像视觉文化所替代”。这导致了文学阅读接受群落的逐渐缩小,作家的努力似乎也于事无补。
  
  2 市场经济下文学主体性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