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化后教师教育的学业评价问题探讨

进修社 人气:7.99K
关于大学化后教师教育的学业评价问题探讨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阐释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学业评价的新因素,最后探讨了具体学业评价的相关标准,以期为大学办教师教育后的学生评价特别是学业评价方面提供有益参考。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 大学化 学业评价 
    
  一、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内涵 
   
  教师教育大学化,通常指大学特别是综合性大学通过建立教育学院举办教师教育对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和教师入职及职后培训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这时期他们将师范教育培养体系纳入到综合大学之中,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正式出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并在实践中对教师教育进行改造,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教师培养的职能。“教师教育大学化”运动改变了以往只由师范学校举办教师教育的单一模式,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达成了教师教育一体化,包括教师教育目标一体化、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教师教育方法一体化等具体层面。这种模式的转变对教师教育、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影响深远。 
   
  二、教师教育大学化后影响学业评价的新因素 
   
  (一)学术性要求的增强影响学业评价标准 
  随着国家就业政策和学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成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而新的教育体系内容之一就是教师教育的大学化,而实行非单一师范教育走向大学化的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以往师范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存在过于专业化的弊端: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学业评价无不以“教书技能”为惟一的标准,而单纯的“教书技能”已不能满足当今教育的需求。而且在传统的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教育的基本课程老化,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这些目前高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内容多已陈旧,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造成了未来教师视野狭窄、基础知识薄弱、迁移能力不强等不良后果。特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了综合性较强的社会和科学学科,这些学科从客观上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综合知识与综合能力。可是,在科学课或社会课上,很多中小学都是由几位教师轮流上课。比如在社会课上,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的教师在课堂上交替讲解,这不仅达不到让学生学习综合性知识的目的,甚至原先单科知识的系统性也无法保证了。而在初高中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学生提出的一些超出课本知识范围的学科问题往往难以完满解决。这种现象在外语教学实践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以往的外语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系,在校时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这种传统模式造就的人才基本“不懂理工科知识,科学素养差”,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只能“一脉相承”地延续原始而刻板的教学模式,致使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学术水平,强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为此,综合大学办教师教育就有了优势。综合性大学可以为教师教育提供一个多学科的文化环境,这个环境能够满足教师知识的通识化和能力的综合化要求,可以最大限度地为未来教师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从而使教师更好地走向专业化。而且综合性大学一般均是研究型大学,有相当高的学术水平,其学术氛围优势对于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证书制度的建立影响学业评价 
  以往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自然而然地拥有了教师资格,进而可以从事教师工作。但教师教育大学化后这种情况将发生很大改变,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也可以从事教师工作。但如何保证这些非师范学生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专业能力呢?推行教师资格证制度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选择。“教师专业化主要表现在,教师要在专业化的制度当中进行专业化培养和培训,培养和培训的内容是专业化的职业,即教学;与此相关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教师专业资格的认可,在教师职业中就是资格证书或执照证书”。这就意味着综合性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应具有很强的教师专业性,而衡量这种专业性强弱的标准就是能否获得教师执照——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教师资格证书也是教师教育大学化后学生成绩的一个衡量标准。 
   
  (三)培养模式差异影响学业评价标准 
  一般而言,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实施具有两种模式:“连续性教师教育模式”和“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连续性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大学生在完成本科课程取得学士学位后再继续两年的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教师教育课程采用师范性课程和学术性课程分开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主旨是通过实施宽泛的人文科学课程为学生夯实宽厚的学术基础;在学术基础之上通过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未来教师提供丰富的教育知识与教育经验。由于这种方式既使学生具有一般本科的素质与文凭。又使他们具有师范专业教育背景,因此,协调了学术性与专业性矛盾,同时还有一个益处就是可以为学生将来选择第二职业或者第三职业做好准备。“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学术性课程的同时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其主要特点是将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整合贯通,学生一般在大学的最初两年开始学习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并行性教师教育模式”在实践中可有不同做法,学生在学习专业学位课程时,可以选择教师教育课程,也可以在获得教育学位后在其他学院继续学习两年。当前我国学者提出的或正在大学中实验的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第一种是“2+2模式”:前两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三年学生选择教师教育后加人教师教育课程,一般教师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占总学时的1/4,学生在第四年完成教师教育课程后,获教师资格证书。第二种是“4+1模式”:前两年通识教育。接下两年专业教育,获专业学士学位。第五年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含教育实习),获教育学学士学位或教师资格证书。第三种是“4+2模式”:前两年通识教育,接下两年专业教育,然后再两年教师教育课程(含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获教育硕士学位。以上三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给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为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为教师的专业生涯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学校会以其中的某种模式为主,也可能三种模式在一个学校中并存。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地区差别和城乡差别,各类教育所处层次不同,因此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差异较大。正是教育模式的较大差异,必然导致学生类型存在较大不同,而这又使学业标准肯定不同,这种不同必然导致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存在不同。     三、具体的学业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