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的教学模式

进修社 人气:1.19W

论文关键词:设计 实践  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的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高等艺术设计的目的旨在通过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综合型设计人才,使其能具备在相应职业岗位上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和技能。本文从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念出发,结合学生就业需求,从专业课程设置、及创新教学等方面探讨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策略,以期完善专业教学的目的性和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性。   
  
  一、优化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
  对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应从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专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 的原则,构建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
  1、课程内容的选择
  (1)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视觉的感悟能力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基础课程应阐明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普遍的规律性,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从而在比较宽厚的基础平台上构筑基础教学课程。(2)重视理论课和技能课的结合。专业课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应渗透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将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很好的联系在艺术与设计、人文与设计、与设计、科技与设计每一门的理论学习之中,以此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艺术设计课程体系。(3)教师可增加对地域课程的设置。利用地域优势,使专业教育更具特色,可围绕地区的民俗文化、传统民间设计、传统图案纹样开设一些理论或者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去做实际考察,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转化为设计理念运用到设计作品中,相信教学效果要好很多。
  2、课程结构的划分
  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将课堂结构划分为实验课、主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等模块。如将课堂规划为三部分,在第一个三分之一的课程时间里,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欣赏优秀案例,并完成模拟创作主题的作业。在第二个三分之一的时间里,课堂进入独立原创阶段,有选择地设置课程内容,布置有特色的作业任务。最后的三分之一教师增加创作难度,从学过的基础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揭开专业课学习的序幕。
  二、建立艺术设计教育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重要平台。因此新经济形势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秉承教育内容由学校理论教学向社会技能型教育转变,让艺术设计教育走向社会。因此,依据社会需求建立的设计教育职业教育,是艺术设计与市场联系的一个切入点。
  1、建立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
  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操作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实验室建设,使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掌握各种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1)“实验室”的建立制度应打破年级限制的限制,将高、低年级的学生按班级或课题小组组织成临时“班组”,在“班组”上开展同一专业的技能课教学,可以使商、低年级学生在开放的、开放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工作,实现各自技能训练目的的同时,加强不同年龄学生间的专业思维、实践交流与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
  (2)规划课题设计项目。根据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思想,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在讲授理论阶段,通过课堂多媒体理论教学让学生掌握样本设计的基础概念和基本要素,样本片面的视觉流程、网格系统设计、样本设计形式法则等知识点。然后结合对应的案例评析,使学生了解样本设计创意构思的方法以及设计技巧。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课题实践设计和策划,亲自体验设计制作过程,可以获得较真实的专业操作体验,将理论知识充分融会贯通。同时,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学生提案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质点。